
4月28日,由 Odaily 星球日报主办的「生机2021—区块链生态产业云峰会」顺利召开。本届云峰会邀请到区块链行业领袖、优质企业代表、矿业头部嘉宾以及顶级项目方,共同探讨行业变革,链接技术应用,探索加密世界更丰富的想象力。(点击这里进入视频回放)
下午场的第5轮圆桌,以“DeFi的中场战局”为议题,邀请了多位DeFi赛道的从业者:DODO BD负责人Ray、Axia8 Ventures创始人Wayne、Fortube创始人许超、Stone CMO Vincent、dYdX中国区负责人Yiran、DAOventures联合创始人Belinda Zhou和主持人PANews联合创始人兼主编毕彤彤。
Axia8 Ventures创始人Wayne表示,现在DeFi的基础打得还是比较好的,但依然有所欠缺,比如说风险数据的缺乏。接下来我们将面临着一轮优胜劣汰,多方面格局调整进入下个阶段,届时市场也会出现一定规模的回撤,资金也会出现价值回归,流向它们本该去的地方,项目不会维持现在这么高的APY。
因为如今我们身处牛市,大部分交易量还是投机性质的,比如IDO的收益率,之前可能50倍、100倍,如今已经出现了一些均值回归的现象,降低到30倍、十几倍,这是行业的必经之路,洗掉一批缺乏竞争力的项目,因此加密金融产品必须找到自己的差异化打法,找到自己擅长和专注的领域,成熟的产品需要更完善的链上数据和标准化的基础设施。
Fortube联合创始人许超分享中提到,从我们产品运营数据可以看出来,我们产品平台第二大市场是土耳其,占到百分之十几,包括还有其他国家的用户。另外从安全问题上看,传统的金融企业都会花大量财力、物力打造安全和风控设施,因为他是金融企业需要对用户的资金进行负责,但是DeFi并不是把这个事看的很重,只有发生事才会重视,这个不对,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没有安全所有的创新都是零。
从我们第一天上线运营到现在,始终把安全和风控作为我们团队最重要的事进行运作。安全是系统化设计,不可能把一点做好了整个平台就安全了,也不可能一时做好了就可以保证几年的安全,这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过程,需要不断打磨产品和安全风控模型,关注业内变化升级你的安全系统和风控系统,你需要有这样的价值观才会重视它,没有这样的价值观你肯定不会重视它。
Stone CMO Vincent Khoo在分享中提到,DeFi要发展起来绝对离不开资产之间的打通,不管是抵押资产还是提供流动性,甚至是很多衍生品、结构性产品还有更多的创新,但是总得来讲,跨链资产确实能够做大用户的市场,除了关注安全性、效率和经济效益之间的权衡,还得兼顾各种显性和隐性成本之间的算计。
在我看来跨链只是个手段,需求还是在于应用,比如像刚才提到的NFT,我们也在做DeFi和资产跨链等,并注重不同链上流动性资产的收益聚合。我们长期也需要创建收益稳定的管理协议或平台,因为我们相信未来一定是多链共存的,而且跨链之间的互通肯定是Web3.0很重要的支撑。DeFi发展得越快,流动性分割的池子就更多,DeFi本身是消解流动性的,因为超额抵押等底层需求是非常需要的。
DAOventures联合创始人Belinda Zhou分享中提到,现在DeFi属于早期不算中场,其中我特别看好的赛道是聚合的资产管理,我觉得它会是把DeFi带出圈的很好的切入口,可以让用户非常轻松像看APP一样查看资产。根据之前币安研究院对大型机构和圈内用户的调查,用过DeFi的不到10%,所以即使行业里的人也不太适应在链上做交互和管理资金。原因归结起来就是用户体验不好 — 不会用、怕出错。如果现在市场里出现一款能降低小白使用门槛的、用户体验很好的、前端界面简介到如同普通APP一样的资管平台,并且可以充当加密货币基金经理的角色,帮用户做一站式的DeFi投资,我觉得这会是DeFi的破圈之举。这样的聚合资产管理应用会自动帮助用户获取收益,这也是我们DAOventures在做的事。
以下为直播实录,由Odaily星球日报整理,enjoy~
毕彤彤:各位嘉宾以及正在收看直播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毕彤彤,很高兴来主持今天的云峰会,跟关注DeFi的大咖们聊一聊DeFi的中场战事。
从去年夏天DeFi流动性挖矿时,有观点认为整个行业步入中场,这个阶段各位认为DeFi在未来业务形态上会不会有怎样的创新和变化,您觉得哪些细分赛道会有突出或更加值得期待的表现?
许超:大家好我是Fortube徐超,Fortube是最早探索DeFi应用场景的团队,DeFi行业进入中场这个观点我不太同意,DeFi到现在依然是刚刚开始,用户数也刚刚突破100万,衍生品交易量还没有超过,新的大债资产还没有形成规模,所以从以上来看DeFi才刚刚开始,目前稳定币交易及借贷还是DeFi的核心产品,但是在衍生品、保险、数据聚合、挖矿、NFT会产生新的产品。前一段时间联合发布了以实体资产进行DeFi抵押实行借贷的业务模型,这个产品非常有异议,去年我们一直探讨过实体资产如何上线,这是个很好的实现,我们推出基于合规的数据证券资产作为抵押在我们平台借稳定币这样的业务模式,鑫苑集团是美国一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我们一直在探索这个方面的业务,我觉得这是这段时间DeFi新的发展方向。
毕彤彤:传统资产上链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漫长时间来看我很同意可能整个DeFi行业发展还是处于行业发展的前三分钟。
Vincent:我的观点跟几位有点相似,DeFi项目最近还是集中在TVL和流动性规模层面,毕竟这是金融的本质,资金只是这其中的机器,未来如果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锁仓量和流动性的项目,就会自然属于头部规模的项目,很有可能他们最后成为这个赛道的赢家。因为很多项目有非常复杂的技术,但是很多币民看不懂这个技术模式,尽管我们的技术再炫也只能在短期有币价效应,中长期来看大家不自主把眼光放到TVL和流动性规模的递增趋势。某个赛道上占据单一优势的现在也在搞跨界,也会参与借贷业务,借贷业务也开始搞AMM的自动做市,平台之间的竞争一直都在加剧,大家参与到别人的领域,原因就是想把全部的东西都集中在一个平台上,用户有任何需求在DeFi平台上都可以完成、实现。大家都希望可以方便、安全又有深度,我们要看到这样的项目是非常难的。成年人什么都要,只有小孩子才做选择,我们要安全、方便又要有深度,我们可以观察2021年这些头部项目,不仅是纵向的深入发展他们原生的赛道,也在横向进行发展,尽量把所有的DeFi业务都集成在自己的独立平台上,然后来吸引更大规模的TVL和流动性。这个行业是不断迭代的。
因为有这样的基金经理,会帮你思考怎样才能赚取收益,你作为小白用户就不用想怎么赚钱怎么设计,基金经理除了单纯的Staking收益,涨跌可能也会帮你拿到收益,用ETF等都可以做,小白来到这个平台把你的USDT放进去就会帮你做策略投资,根据不同的池子会帮你进行平衡。这样的聚合资产管理应用会首先完成圈内加密用户的获取,继而是传统金融参与者,因为他们不懂这个逻辑就交给基金经理做,这也是我们DAOventures在做的事。
毕彤彤:我很同意,我们前一段时间刚做过数据的测算,测算了目前DeFi的独立用户全球有6.63万人,链上的独立用户大概有486万人,DeFi用户还远远不够。下面请Ran Yi发表观点。
毕彤彤:之前大家聊了自己看好的方向,下一个问题是最近由于各个公链生态都崛起,很多主流公链也都推出了跨链桥,比如币安的BSC和火币HECO的互通,本质上而言都是基于EVM。所以大家笑称,其实EVM才是真正的以太坊。想问一下大家觉得跨链互通对于公链和DeFi项目而言有怎样的意义?从未来整体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跨链能够帮助我们做大用户市场吗?
Vincent:说到这个话题,ETH这个成熟的网络使用量的增加就可以带来一些机遇,但是同时也带来很多挑战,包括可扩展性的限制。说到跨链互通,还是非常感谢开发人员在他们的技术上保有创新的能力,让区块链项目方面大家都再处理不同量级的数据和进行不同的交易,跨链互通可以在不同网络做传输有价值的数据,为了提高技术的可用性,所以我觉得区块链网络具有互通的能力。跨链资产起初是跨链的首要应用,跨链目的是实现所有链间信息的共享,但是由于DeFi的爆发,资产跨链提前出道,甚至都没有借助像波卡或Cosmos这样的跨链平台,反而直接用raiToken的形式通过智能合约至今运转起来了,中间过程怎么演变就不提了。DeFi要发展起来绝对离不开资产之间的打通,不管是抵押资产还是提供流动性,甚至是很多衍生品、结构性产品还有更多的创新。但是总得来讲,跨链资产确实能够做大用户的市场,除了关注安全性、效率和经济效益之间的权衡,各种显性和隐性成本之间的算计,这跟我前面提到的竞争还是有关系的,在我看来跨链只是个手段,需求还是在于应用。比如像刚才提到的NFT,我们自己的DeFi还有游戏等,我们也是专注做资产跨链,注重不同链上流动性资产的收益聚合,长期也需要创建收益稳定的管理协议或平台。因为我们相信未来一定是多链共存的,所以跨链之间的互通肯定是支持Web3.0很重要的关键。所以DeFi发展的越快,流动性分割的池子就更多,DeFi本身是消解流动性的。由于超额抵押等,底层需求是非常需要的,所以链上跨链是必需的。
毕彤彤:谢谢,Vincent。另外我了解到,许总,跨链也是我们2021年的路线图之一,对于跨链你们应该也有自己的观点吧。
许超:我觉得开放肯定是公链实现的根本,开放和共通是公链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这也是波卡大受欢迎的重要愿意。但是我并不觉得BSC和HECO的互通是跨链互通,这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并不是实际意义。BSC和HECO的跨链更多还是通过交易所的主站进行的,完全去中心化方式的跨链流量还是非常小的。DeFi项目发展的天花板其实是由公链决定的,比如说你在以太坊上做DeFi应用,以太坊的天花板就决定了你能做多大。所以公链生态对DeFi有某种程度上的决定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跨链互通降低了DeFi对公链的依赖。如果完全非常顺畅的去中心化的跨链打通后,DeFi项目不仅依赖于某一条公链的发展,所以多连互通的确是可以做大DeFi的一种方式。现在的跨链互通有了和更多的意义。
我们Fortube今年年初已经启动了多链互通的研究,技术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到现在还有很多技术难题依然没有攻克。我们有可能在今年年底才推出测试版本,但是多链互通的版本会给用户带来非常大的方便,你可以使用任何一条链接入Fortube产品,多链互通一定是刚需,而且可以极大提升用户体验,我们把它作为核心事情来做。
跨链这个问题看上去挺大的,目前来说波卡在做的跨链不就是把所有的链都整合成自己的平行链么。我觉得跨链这个事情其实早就实现了,CEX就是最大的跨链应用。但资产跨链意义没那么大,将来具体细化到应用层面,去中心化跨链最终落地主要还是得考虑到用户体验,以及跨链之间互操作性和应用成本等问题。目前来说已有的跨链应用应该足够了,DODO目前的策略是多链部署,将ETH上的vDODO权益映射到其他链上的DODO产品。
毕彤彤:因为目前跨链很多人都讲把以太坊的资产流量通过跨链引入自己的生态,其实我觉得本质上说明这个行业挺内卷的,希望薅别人家的羊毛不引入更多新的资产。这一点上,dYdX并没有跨链这方面的信息,主要是在Layer2上进展比较多一些。Yiran可以分享些你们的情况。
衍生品比较特殊,互操作性,关注的还是因此Layer2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非常自然的选择。我们也很看好跨链,开发者来说一定要在哪个链上,,BSC、HECO和Solana吸引到的用户群体是不一样的,如果可以把用户群体打通对于是好事,使用BSC的关注以太坊项目。更大的网络效应。
毕彤彤:下面希望从投资机构的角度聊一聊。
毕彤彤:谢谢Wayne为项目提供了建议。下一个问题是今年年初时我们举办了一个话题专门聊DeFi究竟是普惠金融还是由于目前的情况下,导致了贫富差距。因为DeFi蓬勃发展出现了资金向科学家和向巨鲸集中的趋势,国内的DeFi挖矿经常说的是“寸草不生”,大家怎么看,DeFi和早年普惠金融的故事还讲的通吗?
Vincent:这个问题我觉得任何一个行业趋向于寡头垄断的问题,炒股都有二八定律,所以DeFi这个话题肯定也有,大机构大基金都是在少数人手上,但是不代表散户就无法参与到其中,目前散户很难参与问题是在于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太高,技术门槛是体现在DeFi产品本身,比如说钱包怎么用,操作上面非常复杂,资金门槛主要还是因为目前以太坊网络的问题是手续费偏高,尽管收益率是一样的,但是高手续费都可以把散户的收益直接消耗掉,所以表现的不那么普惠。但是随着柏林协议和即将开始的伦敦协议的实施,也意味着以太坊2.0会在这方面实现比较有条理的整理,其他的公链Layer2技术的突破,等等这些技术的升级和优化都可以促进未来DeFi整体的普惠。我个人认为这个故事是可以讲通的,因为现在我们还是属于非常初期的成长期阶段,后面这个故事肯定会体现的更好看一些。
许超:我觉得DeFi早些年提出来的普惠金融的意义,指的是说它可以向很多没有银行卡服务的人群提供服务,因为DeFi的本质是无须准入限制,无须许可,谁都可以使用这样的服务,所以它想讲的是这一层的普惠。而不是说任何人都可以在DeFi赚到很多钱,在DeFi赚到很的钱一定要靠自己有很多钱才可以赚到。去年挖矿时我在一些大会上分享到这个,有很多钱才能赚很多钱本质上还是个金融的生意,不是个扶贫的生意,所以DeFi本质还是去中心化的金融,只是说可以让很多没有银行卡服务的人使用DeFi,因为在全球范围内还有很多人尤其是非洲或者第三世界的用户无法获得银行服务,因为他们国家的银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这个层面的普惠是可以的。
从我们产品运营数据可以看出来,我们产品平台第二大占比是土耳其,占到百分之十几,包括还有其他国家的用户。还有一个是安全上的问题,传统的金融企业都会花大量财力、物力打造安全和风控设施,因为他是金融企业需要对用户的资金进行负责,但是DeFi并不是把这个事看的很重,只有发生事才会重视,这个不对。在我们来看,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没有安全,所有的创新都是零。从我们第一天上线运营到现在,始终把安全和风控作为我们团队最重要的事进行运作。安全是系统化设计,不可能把一点做好了整个平台就安全了,也不可能把一时做好了就可以保证几年的安全,这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过程,需要不断打磨产品,不断升级安全风控模型,时刻关注业内变化,升级你的安全系统和风控系统。你需要有这样的价值观才会重视它,没有这样的价值观你肯定不会重视它。
毕彤彤:谢谢,因为时间感到本来还有一些问题希望跟大家探讨,但是议程有点赶,我们这个环节的圆桌到此结束,有机会再跟各位嘉宾分享探讨。
